提起上海的商務區,人們的印象總少不了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但可曾想到,傳統商務區運作需要高能耗、高排放的能源代價。由于每棟建筑“各自為政”,分別建設自己的能源供給系統,這不僅造成了冷氣、熱氣、電力等資源的重復浪費,更給區域能源管理帶來了困擾。那么,有沒有一種便于管理、低碳環保的集中供能系統呢?在虹橋商務區,隧道股份給出了答案。
12月初,由隧道股份第一管線承接的商務區集中供能項目——上海虹橋商務核心區南片二期供能輸配工程正式竣工。該項目分為南北兩個標段,管線總長度約18公里,區別于以往商務區各自獨立配備能源設備的傳統理念,該項目則通過在地下4.2米的“供能管溝”內安裝冷、熱水管網,取代常規空調,統一滿足商務區內用戶冷熱等能源的需求。
目前,大城市商務區90%以上的碳排放來自能源消耗。隧道股份從能源供給入手,采用“區域集中供能”的方式降低虹橋商務區域整體能耗。
所謂區域集中供能,就是對一定區域內的建筑群由一個或多個能源站集中制取冷水、熱水等媒介,通過區域管網輸配到各單體建筑內,為用戶提供統一的能源服務,商務區內的樓宇無需再獨立自建能源系統。因此,相較于傳統供能系統,區域集中供能有著節能、高效、環保、安全等特點,且能源利用率較傳統提升了將近45%左右,每年能節約標煤約4000噸,年減排二氧化碳超1.5萬噸。
區別于傳統管線施工,“零開挖”的“供能管溝”對于排管工藝有著更高要求。對此,隧道股份第一管線專門成立技術攻關小組,對工程建造進行探索研究,總結出多種新工藝、新技術。
針對供能管溝內施工空間受限,無法利用大型設備運輸并安裝體積較大、較重的管道及管件問題,隧道股份第一管線度身定制了“鋼平臺、運管車”設備,方便各種材料在管溝內靈活接駁和運送。同時,考慮到施工效率及安全等因素,創新設計出了“長距離管道一體化施工法”, 通過在鋼支架上安裝滾動軸、卷揚機,形成下管,駁運,吊裝,焊接的流水線作業。據悉,該方法較傳統施工相比,一天可多安裝10節管道,并在縮短了施工周期的同時保障了安全和質量。
上海虹橋商務核心區南片二期供能輸配工程是實現區域低碳環保能源使用的重要基礎設施之一。該項目的建成,對于隧道股份進一步拓展管線業務范圍,全面推進節能環保低碳技術、產品與服務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供能管溝”是城市中地下各種管線延伸的共同隧道,將空調冷熱、生活熱水、用電等各種供能管線集于一體,“供能管溝”將各種能源送至各區域,解決區域內用戶各種能源需求,因此“管溝”也被稱為在城市中的地下動脈和神經。在城市建設中,由于土地資源稀缺,地上空間利用有限,為此在地下以“管溝”的形式集中鋪設各種能源輸送管線,通過節能、低碳、環保、綠色施工達到綠谷項目標準,將成為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